Archive For: 深度報導
今年的聖誕節,雖然下著大雨、風也狂吹,仍然澆不息大家喜樂的心,所有的人都不畏風雨,堅持下鄉到部落傳報福音,同時將禮物送到家中,看到被傳福音人臉上的笑容也就得以安慰。
位於東清的「居家關懷服務聚會所暨總站」自 94 年底由黃堅里女士捐贈協會土地時需辦理相關手續,加上冬天強勁東北季風不利工程進行的關係,工作時間大約只能在每年的三月至十月中進行,因此使得工程增加許多限制,在九十五年資金只有 20 萬元的情況下,就開始招募志工自願協助搬運石頭、整理土地,後來經由募款方式一點一滴慢慢的得到外界的捐助,也完成了 1 樓的主體結構,這都必須感謝我們這些熱心志工的主動參與。
台東縣蘭嶼鄉居家關懷協會自民國 88 年成立以來悄悄的邁入第 6 年,在蘭嶼島內持續從事失能老人的居家照顧與送餐服務,但至今仍向鄉公所租用蘭嶼衛生所舊址當辦公室。協會一直希望能擁有較大的活動空間,可提供老人做文康活動、基本護理之場所,並做為工作人員的辦公場所,希望將來的「老人聚會暨協會總站」能促進蘭嶼當地老人與失能者的健康與人際接觸,讓蘭嶼老人與失能者身上擁有的生活智慧能風華再現!
九十四年十一月底,老人聚會所暨協會總站地基工程開始動工。光是材料的搬移,就要耗費極多的人力。看志工們努力的付出,實在令人感動。水平的測量法,重點在於以測量儀在空中畫一條虛擬的基準線,接著再以這條基準線去發展出其他的基準線,例如地基板模的水平線。此正是所謂的萬事起頭難,一旦基準線有所偏差,將會影響到整個後續工程的進行。
一個房子之中最重要的支撐莫過於樑柱,在地基的工程中,樑柱也是最耗費心力的的工程,因為他要抓的線,要對的點比起旁邊的板模是有過之而無不及,因為旁邊的板模所要遵循的基準線也是先由樑柱抓出後,再發展出來的。加上他的支撐比旁邊的板模重,相對的要給他較堅硬的基座,於是又要去找尋較大的石頭來當樑柱的基座,相當費功夫。
原本決定要以木頭材質做為總站屋頂的建材,以符合蘭嶼當地氣候與特色,然而由於經費因素,只能退而求其次的選擇較死板的水泥斜屋頂。水泥斜屋頂重量勢必遠大於木頭斜屋頂,於是在主結構上,我們使用補強的方式,將鋼筋數目增加了三分之一,其他部分的筋數也都有所調整。
民國 91 年 (2002 年) 2 月及 7 月,新聞媒體分別有蘭嶼達悟族獨特喪葬風俗的報導。一則發生在 2 月至 3 月間,35 歲的蘭嶼鄉民達悟族王先生暴斃家中,其家人依達悟族人遺體不在家過夜的習俗,沒有報驗就下葬。台東地檢處檢察官為查明死因,指示台東警分局刑事組將王先生遺體從墓地挖出送回台灣檢驗。
中颱杜鵑 9 月 2 日侵襲蘭嶼後多日,記者環繞蘭嶼全島,支離破碎的船身、樹木、水泥塊仍堆置滿地,村裡老人告訴記者 20 年來沒見過那麼大風浪,海水倒灌毀壞船隻、田地、屋舍,「人老了,船壞了,要靠什麼吃飯!」一位雅美族老人家說。
張淑蘭有兩個身分,她既是蘭嶼衛生所的居家護理師,也是一位影像紀錄工作者。而她目前正在進行的紀錄片,就是以蘭嶼的居家護理醫療為主題。「我本來就喜歡拍東西,常拍些老人或小朋友」,淑蘭本來只是用「傻瓜相機」,拍著蘭嶼的一顰一笑。直到她遇見了到蘭嶼作研究的植物學家,呂勝尤教授,也喜歡照像的呂教授看到淑蘭拍的相片,認為淑蘭是可塑之才,便送了淑蘭一部單眼相機。也因此淑蘭與影像結下不解之緣,之後也開始以攝影機拍攝紀錄片。